2025年7月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主要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数智妇幼健康发展”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主旨报告,报告专家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副主任许宗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办事处数字健康专家Sunny Ibeneme、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海俊、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妇产科学教授Detty Siti Nurdiati、老挝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Visith Khamlusa、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唐咸艳等,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副主任周虹主持。
论坛还邀请Sunny Ibeneme教授、Detty Siti Nurdiati教授、Visith Khamlusa主任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王辉参与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李宏田主持。
现场出席本次分论坛的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Ali Shirazi(石艾黎)、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科教处处长玉米提·塔西甫拉提、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国合处处长张学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的毛盼女士以及来自东盟国家和国内各单位参会人员。
许宗余主任发表主旨演讲
许宗余主任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妇幼健康发展的创新与实践以及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进展。他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幼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等应用场景的创新发展。远程穿戴设备如胎心监护和血糖监测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风险预警,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诊疗能力。许主任强调,新时代妇幼健康事业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妇幼健康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Sunny Ibeneme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Sunny Ibeneme分享了数字健康在社区初级卫生保健(PHC)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展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妇幼健康(MNCH)服务方面的努力。他强调了初级卫生保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SDG3)中的核心地位,并呼吁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在基层卫生保健中的应用,以提升服务的可及性、连续性和质量。他强调了数字健康帮助克服地理和物流障碍,为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孕期护理、母乳喂养、免疫接种等。Sunny 进一步介绍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数字健康项目,如快速信息平台(RapidPro)已在68个国家大规模部署,支持妇幼健康、免疫接种提醒、新冠疫情信息聊天机器人、青少年参与和心理健康等多个主题。
王俊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王海俊教授分享了数智技术在妇幼健康促进中的应用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她强调数智技术通过模型开发和干预实施,可有效改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王教授介绍了结合孕前BMI、年龄等因素的子痫前期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王教授还分享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出生体重预测模型。此外,王教授介绍了孕期体重干预项目,基于移动应用进行行为监测、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反馈,有效降低了孕期增重。她还分享了学龄儿童肥胖干预项目,利用移动应用促进家校协作,有效降低了BMI。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王教授展示了数智技术在提升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未来妇幼健康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Detty Siti Nurdiati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Detty Siti Nurdiati教授介绍了印尼在推进数字智能赋能母婴健康领域的进展。她指出,尽管印尼在母婴健康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如“telemidwifery”(远程助产服务)、先兆子痫预测模型、胎儿超声心动图辅助诊断等,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地区助产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了母婴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此外,印尼还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数据仓库以及国家健康信息交换平台SATUSEHAT,推动了母婴健康数据的标准化和操作性,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母婴健康数据整合和共享奠定了基础。
Visith Khamlusa 主任发表主旨演讲
Visith Khamlusa 主任介绍了老挝在数字智能赋能母婴健康领域的进展。他指出数字健康技术的应用使得老挝的母婴健康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自2013年起,老挝采用 DHIS2 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和个体追踪,并应用于孕产妇、儿童健康、新冠疫情监测以及电子免疫登记等。此外,老挝正在推广电子病历系统,并开发了儿童健康发育记录和客户健康登记等项目,以推动母婴健康数据的标准化。这些数字工具不仅提高了高风险病例的早期检测和转诊能力,还通过电子病历和追踪系统改善了护理的连续性和质量。
唐咸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唐咸艳教授介绍了中国西南农村地区非免疫规划儿童疫苗接种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他指出尽管疫苗接种在公共卫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农村地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整体偏低,且存在较高的零剂次接种率。唐教授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疫苗接种服务的创新思路,强调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接种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和科学分配资源,来提高疫苗接种的公平性和覆盖率。唐教授的报告不仅揭示了当前农村地区疫苗接种面临的挑战,更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来提升接种率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向。
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专家深入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在妇女儿童健康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合作方向。Sunny Ibeneme教授指出,电子免疫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通过精准服务,有效减少了农村和偏远地区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孕妇数量,并可通过追踪功能提醒错过产检的人群。Visith Khamlusa主任进一步补充,老挝利用电子健康记录和数字健康信息系统高效收集和分析数据,简化卫生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Detty Siti Nurdiati教授分享了印尼通过新平台利用助产士和初级保健提升效率、降低孕妇死亡率的经验。
在探讨未来合作领域时,Sunny Ibeneme教授认为需要多方合作,建设以人为本、富操作性的系统,推动开源解决方案,帮助政府提升能力建设。Detty Siti Nurdiati教授则强调需要财政部门支持,缩小研究与落实之间的差距。总体而言,专家们一致认为数智技术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促进公平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仍需加强多方协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妇幼健康领域的数智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与会专家们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展示了数智技术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将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沟通、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共同探索数智技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