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2023—2024进展报告

背景介绍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China—AS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CASTCCPH)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在科技部支持及多部委协同指导下,在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支持下,北京大学牵头建设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几年运行后希望纳入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目前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担任中心主任,挂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建设落实了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的“帮助东盟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任总理李克强在第24次、第2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所提倡议的重要举措。科技部在2022年中国—东盟科技创新联委会第11次会议上提出,支持北京大学牵头建设面向东盟的公共卫生科技合作平台。

自成立以来,中心持续推动科技赋能公共卫生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重点聚焦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强与东盟合作伙伴的交流,逐步建立起覆盖中国—东盟区域内公共卫生重点机构的合作网络,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公共卫生科技合作领域的长效发展机制,为助力中国—东盟双方关系提质升级,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中心的建设目标概括为“四个一”,即建立一套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机制、产出一批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成果、培养一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队伍、建设一个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和人员交流平台。


组织架构


3649c72b5f0048dca6e2673ecd51a666.png


中心设有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发展合作委员会和秘书处五个管理机构。其中,指导委员会由科技部牵头,由科技部、卫健委、教育部、外交部、国合署、国家疾控局等部委组成。管理委员会13人,设1位中心主任、1位执行主任(现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担任)、3位副主任,以及8位委员分管各研究分中心工作。学术委员会24人,包括10位国内专家和14位东盟国家专家,为共同开展科学研讨、技术交流和战略发展等工作发挥技术指导作用。秘书处办公室6人,设在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以上信息截至2023年12月)

中心基于“一个中心、多个研究网络”的运行机制,设立分研究中心形成不同的研究网络,并依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求逐步扩增。目前建立了十个分研究中心,中国和东盟合作方的相关科研团队和个人可根据研究领域选择加入相应的分研究中心,组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网络,在分研究中心的协调下开展研究和合作。十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卫生治理与发展合作、传染病防控策略、健康大数据与数字医学、卫生体系建设与全民健康覆盖、妇幼健康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卫生技术与产品创新与转化、医药产品监管合作、卫生应急国际合作、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



2023-2024年度建设成效


根据中心整体规划,围绕建设目标,目前已从以下五个方面落实建设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3年4月25日,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成立大会和授牌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泰国玛希隆大学副校长诺帕蕾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主持大会。成立大会为中心的运行和发展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01、 制定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机制与发展规划


中心前往东盟国家拜访有关政府机构、高校院所、国际组织等,并就中心合作机制开展密切交流。2023年8月、12月,中心分别与泰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驻泰办公室,缅甸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驻缅办公室,以及中国—东盟中心进行交流。2023年6月、9月和12月,中心分别与柬埔寨东盟基金会(ASEAN Foundation),泰国玛希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缅甸公共卫生大学、仰光第一医科大学开展研讨。

在现有合作伙伴和合作形式基础上,中心不断拓展伙伴关系,携手合作伙伴探索完善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的管理和发展规划。截至2023年底,中心正式签署的国内合作伙伴共5个机构,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国际合作伙伴共7个机构,包括泰国玛希隆大学、缅甸公共卫生大学、仰光第一医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老挝国民卫生大学、文莱大学、印尼加查马达大学。


02、 开展中国—东盟公共卫生联合研发示范项目,发挥中方公共卫生技术优势,支持东盟国家的疾病防控技术转化与应用


2023年度,中心共启动了6个联合研发示范项目,并发表高水平文章至国内及国外学术期刊。项目包括:

(1) 与缅甸卫生部、健康扶贫行动联合开展缅甸疟疾控制和消除项目;

(2) 与泰国卫生部国际卫生研究所等合作开展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3) 与缅甸健康扶贫行动共同开展基层卫生服务战略购买改革试点的评估项目;

(4) 与越南胡志明市医药大学联合开展全民健康覆盖与卫生公平性研究;

(5) 与亚太医疗技术协会、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开展东盟国家卫生发展合作与医药产品监管科技研究;

(6) 与泰国玛希隆大学联合开展新冠肺炎疫情下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经验分享项目等

更多项目将在2024年逐步开展落实。



03、 搭建中心对外宣传平台,逐步整合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资源,搭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管理平台


中心网站(https://cascph.bjmu.edu.cn/)完成开发上线,成为展示中心建设、科学研究、合作成果、互访活动、人才交流的有效媒体渠道,也成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共享资源的平台。

2024年中心将继续搭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更多功能模块,稳步开展内容优化、数据工具开发、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作。

中心还制作了信息折页作为物料,用于交流宣传中心的基本情况。


04、 实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人才互访,启动人才培养和教学项目


自2023年6月起,中心团队先后前往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访问共计28人次,先后接待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来访人数22人次,通过搭建人员互访平台促进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中心基于缅甸建立的亚洲首个全球卫生海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将继续面向东盟主要国家建立实践基地。

中心已建立全英文研究生教学平台,并上线《全球医药产品监管一体化》、《中国对外援助与卫生发展合作》等近10门开放课程资源。

北京大学国际高端人才公共卫生硕士(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Health,EMPH)项目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公共卫生联合培育学位项目,该项目已毕业两届30余名学员,拟在2025年面向东盟国家开始招生,计划每年招收至少5名来自东盟国家的学员。


05、 举办年度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论坛,交流分享重大研究成果和政策与实践


2023年8月,中心于贵阳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以“合作共赢,共筑东盟区域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家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的100余名领导和专家共襄盛会。该论坛旨在促进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的高层次交流。


论坛议题

分论坛一: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技术与产品创新与转化

分论坛二: 中国—东盟传染病防控政策与发展合作

分论坛三: 中国—东盟妇女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

分论坛四: 中国—东盟环境健康治理与区域合作

分论坛五: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全民健康覆盖


第二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将于2024年6月2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将以全球卫生发展合作与创新为主题,围绕医疗器械监管科学与创新、气候变化与健康、数字健康与卫生体系、妇幼健康与国际标准化发展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


此外,中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导、由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发起的公共卫生跨行业领导力联盟(Public Health Interprofessional Leadership Alliance,PHILA)的执行成员单位,联合召集多所东盟国家医学高校代表来华交流,支持在中国及东盟等相关国家加强多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国际领导力,2024年4月、10月将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网络。

2024年4月,联盟在浙江大学举办培训会,中心有关代表与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老挝卫生科学大学、文莱大学、缅甸仰光公共卫生大学的多位专家、教授共同召开边会,围绕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工作及未来合作意向进行交流探讨。


进展报告封面.png

下载中心进展报告2023-2024 PDF文件